展覽圍繞在重覆與徒勞之上的「逃脫」,這些規訓的上班勞動事實上與某些「非上班」時間十分相似,於是透過這樣居家屬性濃厚的空間,再利用物件的選擇與部屬,將身體與物件有聯結的部份抽離,物件所僅存的像是一個情境式的記憶,卻又不是真正的個人記憶,是由流動影像、聲音拼貼、語言斷片所組成、無法歸類、沒有確切劇情軸線的遭遇。眼前的作品訴說的,並不是一個特定的「我」,而指向了等待被觸發的集體。 「鳥」,成為了這檔展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,在翹班的日子裏面,隨意地拍攝成為了懶惰的證據,一天發現照片中某些街道與大樓之間出現了污點,仔細端詳過後,意識到那是鳥飛過的身影,於是我開始從過往翹班的照片裡,蒐整出三十張有拍攝到這類鳥類的影像,將其放大印製到打卡表上。這三十隻鳥的意義,也在我某天翹班去圖書館時,讀到波赫士 〈想像的動物〉(El Libro de los Seres Imaginarios)中的一篇「不死鳥西摩格」(Simurgh)時多了巧合的浪漫與其他作品的展開。 《18號5樓》一個以地址為名的設定,它不能是座標,也不能是一個建物的代名詞,回應的是先前提到的「逃脫」,它是要逃離之處,亦或是逃離前往之處,其意義被覆蓋了下來。